“
备案数量缩水
经典成分受影响
”
在监管持续提质的背景下,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:2025年7月化妆品备案总量为14904件,较6月(19189件)环比下降22.33%。从产品类型看,国产普通化妆品占比93.88%,特殊化妆品占4.73%(高于6月的2.24%),进口产品合计仅占1.39%。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产业研究中心联合《中国香妆》与《用户说》,基于2025年7月全月备案数据开展专项研究。本报告将深度解析备案产品分布规律与核心原料动态,为行业提供数据支撑与趋势洞察。
精华类独占鳌头
防脱、防断发迎来增长
染发品类猛增6位,防晒重回榜单
2025年7月精华类产品备案2023件,占当月总备案数的13.57%,美甲护甲品类则以1239件(8.31%)排在第二位,洗发产品以1040件(6.98%)位列第三。
本次染发类产品的排名上升6位,由上月18位上升到12位,备案数量超450件,这可能与“颜值经济”“银发经济”带动有关。防晒产品备案149件,重回TOP30榜单,在化妆品整体备案量收缩的背景下,染发类、防晒产品备案量逆势上升,展现出特证产品的增长潜力。
2025年7月31日,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了《染发化妆品研究技术指导原则(试行)(征求意见稿)》等系列文件。明确禁止使用“植物染发”“一洗黑”等误导性宣称,且根据氧化型染发产品的配方特点,不应做“温和”“安全”等宣传用语,以强化染发化妆品研发与评价的规范性指导,引导染发产业由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。
防断发持续增长,祛斑美白无缘前20
由于2025年7月备案总数减少,因此总体而言各个功效细分备案数量出现结构性下滑。保湿功效依旧断层领先,以13330件备案位居榜首,约89.4%产品备案该功效。但相较于2024年仍下降。
在此前提下,防断发和染发产品仍然逆势增长,其中防断发功效已连续2个月增长。可能是由于现在染发、烫发愈加普遍,此外熬夜、压力等也容易导致发丝脆弱易断,所以防断发需求不断提升。此外防断发产品不属于特证范围,因此备案更容易、成本更低,也加速了防断发类增长。
分析26种功效备案增速可发现,发用产品持续垄断TOP3,防断发、防脱发、染发产品增速分别为7.26%、6.98%和1.30%。其中防脱产品虽然仅备案46件,但相较于6月备案的28件,备案环比增长64.29%,这可能与防脱产品的需求量及产品品类增多有关。用户说查阅备案发现Roye若也7月份注册了防脱固发头皮精华喷雾,主推防脱、防断。
经典成分持续霸榜
40.83%产品使用透明质酸钠?
本期活性成分TOP20全线下跌,透明质酸钠(6086件)、烟酰胺(3474件)和生育酚乙酸酯(3289件)依旧稳居前三,其中透明质酸钠备案数超烟酰胺近一倍,并在40.83%的产品中添加。
苦参根提取物(-56.1%)、黄芩根提取物(-54.6%)和尿囊素(-53.8%)是本期跌幅最大的活性成分。黄芩根提取物中富含的黄芩苷、黄芩素等黄酮类物,不仅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舒缓的功效,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其对190nm-400nm紫外辐射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。部分品牌将黄芩根提取物作为生物防晒剂使用,添加到防晒霜中,可以提升防晒霜的SPF值。
传统防腐持续收缩
2025年7月非活性成分备案数据显示,所有上榜成分备案数同比均下滑(-35.36%至-53.81%)。丁二醇(10000件)、1,2-己二醇(9336件)及对羟基苯乙酮(8088件)稳居前三,其中丁二醇应用于67%产品中,发挥保湿、调节肤感等作用。
羟苯甲酯(-63.1%)是本期跌幅最大的非活性成分,为尼泊金酯类防腐剂,在化妆品中被广泛应用。尼泊金酯类的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菌的抗菌作用较强,对细菌的作用稍差。尼泊金酯类的防腐剂的安全性在国内存在一定争议,这可能是其降幅大的主要原因。
全员结构性收缩?
新晋原料抢夺高地?
玻尿酸稳坐第一
2025年7月抗皱紧致赛道中,透明质酸钠以4237件备案稳居第一,远超第二名烟酰胺(2388件)和第三名生育酚乙酸酯(2278件)。受整体备案数量减少影响,TOP20成分备案数同比均大幅下降(-41.10%至-54.86%),其中半数原料降幅超过50%,这可能也与经典成分增长乏力有关。
二裂酵母发酵产物滤液(-41.10%)是本期降幅最少的成分。虽然备案产品数量减少、抗皱新成分不断冲击会导致其下滑,但作为早期被国际一线品牌打造出的标志性原料,二裂酵母在高端精华、修护面霜、安瓶等品类中已形成稳固的配方惯性。品牌在迭代新品时,出于延续配方故事与维持功效认知的考量,往往仍会保留该成分,从而维持了基础备案量。
氢化卵磷脂(-53.35%)作为磷脂类两性分子,不仅是优质的皮肤屏障修护剂,还能作为脂质体包裹“壳”,提升抗衰成分(如维生素A醇、辅酶Q10等)的透皮效率。这种“功能+载体”双重身份,使其在抗衰紧致产品中具有高度存在感。但目前包裹、促渗工艺不断提升,对其造成一定冲击。
发酵类成分更抗跌?
祛斑美白赛道的TOP20成分备案数也同比均负增长(-29.61%至-54.95%),烟酰胺应用于2151件产品中,虽位居榜首但同比下降48.96%。生育酚乙酸酯(-53.58%)和积雪草提取物(-48.49%)位列第二、三位。祛斑美白榜单中前三位成分已连续垄断数月,表明其美白品类中的应用受到广泛认可。
龙胆根提取物、茶叶提取物及多种植物提取物降幅多在-41.99%至-53.22%之间。主要原因是植物类原料在直接美白祛斑功效上证据链较弱,更多是通过抗炎、抗氧化等其他路径焕白肤色。此外在功效宣称监管趋严下,品牌更谨慎地使用单一植物作为美白主成分,更多选择与烟酰胺等原料复配。
用户说监测数据发现,丽人丽妆旗下的玉容初品牌7月注册了臻藏美白系列,包含精华水、精华乳、精华油和水油双相精华液。除了精华油全系列均添加了烟酰胺、四氢甲基嘧啶羧酸和多种植萃成分实现淡斑、美白。
乳酸杆菌发酵产物跌幅最小(-29.61%),这可能与其“微生态+屏障”双重作用有关,在美白产品耐受性及敏感肌美白产品中具优势。
葡萄籽油成最抗跌成分
控油祛痘TOP20成分备案数呈结构性收缩,尿囊素、黄芩根提取物和甘草酸二钾持续霸榜,以2040件、1156件和913件位于本期前三位,分别下降53.58%、52.89%和53.96%。控油祛痘榜单中TOP5的成分降幅均超过50%,这可能与如今控油祛痘产品的成分偏好略有变化有关。
葡萄籽油(-30.68%)是本期跌幅最少的成分。葡萄籽油属于轻质油脂,不会堵塞毛孔,因此可在控油祛痘类产品中使用。葡萄籽油富含原花青素(OPCs)和维生素E,对皮脂氧化有抑制作用,减少痤疮炎症触发。兰蔻极光水中就添加了此成分。
吡硫鎓锌(-61.02%)是本期下滑最严重的原料。吡硫鎓锌(ZPT)又称吡啶硫铜锌,是一种锌的络合物,主要用于改善头皮屑,可以用于缓解皮脂溢、头皮屑等问题。但有研究称吡硫鎓锌对皮肤具有一定刺激性,可能导致皮肤干燥瘙痒,并可能有生殖毒性,虽然该成分在我国仍可正常使用,但2022年3月1日起其已被欧盟禁用。
β-葡聚糖猛降60%?
舒缓修护TOP20成分备案数均负增长,9大成分降幅超过50%,整体降幅区间为-38.80%至-60.90%。尿囊素(1780件)、积雪草提取物(1364件)、生育酚(维生素E)(1072件)稳居前三位,降幅分别为-54.29%、-48.49%和-53.29%。表明经典、有效及市场教育程度高的成分受到备案数量缩减的影响巨大。
β-葡聚糖(-60.90%)作为经典修护成分,具有保湿、修护、舒缓等多重作用,并可作为益生元,能选择性刺激肠道内双歧杆菌、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,同时抑制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定植。β-葡聚糖主要取自于酵母、燕麦、菌菇等天然原料。β-葡聚糖作为一种多糖成分,根据糖分子数量分为大、中、小等不同分子量。
粉防己提取物(-38.80%)是本期下降最少的成分。粉防己提取物(含粉防己碱、汉防己碱)通过抑制MAPK/NF-κB通路减少促炎因子(如IL-1β、IL-6)释放,直接缓解敏感肌泛红、瘙痒等问题,此外还具有抗氧化、控油等多重功效。可能是由于其天然植萃属性符合消费者(尤其是敏感肌)对天然温和的要求且功效良好,因此不少品牌都会添加此成分,如珀莱雅小球藻面膜、芙清屏障特护精华乳等。
水解小麦蛋白仅下降12.44%
头发护理赛道中TOP20成分备案数同比均呈负增长(区间为-12.44至-60.94%)。其中,泛醇备案379件位居榜首,但同比下降45.31%,是TOP10榜单中收缩最多的成分。侧柏叶提取物(371件,-27.40%)和水解角蛋白(357件,-20.31%)分列第二、第三位。
水解小麦蛋白本期降幅最少,是本次唯一跌幅小于20%的成分,以176件备案排在第15位。这可能与其能快速渗透皮肤/毛发表层有关,凭借强抗氧化活性强化屏障修护力;在护肤/护发场景中,其优异的成膜特性与长效调理性尤为突出,协同实现「保湿+抗氧化」双重功效。阿道夫防脱育发洗发水中便添加了此成分。
通过梳理2025年7月备案数据及成分表现可看出,经典成分受到备案数量锐减影响严重,不少经典成分跌幅都超过50%。备案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年中大促刚结束且市场监管更加严格、备案周期延长有关。
回顾上月整体备案表现,面部护理和身体护理成分都呈收缩状态,但染发、防脱发等产品却呈现逆势增长的态势,表明随着消费者对整体颜值的要求提升,且头发问题日益显现,发用品的发展空间逐渐上升。
经典成分霸榜但持续下降,而创新成分上涨缓慢,暴露出产业生态的深层矛盾:一方面,严苛的功效宣称监管与漫长的新原料注册周期,抬高了创新门槛;另一方面,成分功效的科学传播成本与消费者认知滞后的错配,导致“技术优势”难以快速转化为市场价值。
破局的关键在于构建“全要素协同创新体系”:通过解析经典成分的作用靶点,结合AI辅助的靶点挖掘技术,定向开发具备协同效应的成分组合;聚焦敏感肌修护、轻医美术后护理等高价值细分场景,用场景化解决方案降低市场教育成本。
当行业跳出“非此即彼”的博弈,便会发现经典成分的“稳定性”与创新成分的“突破性”本质上构成互补生态——前者提供消费信任的基石,后者开拓功效升级的空间。
成分护肤行业终将从“数据波动期”转入“价值释放期”,以更科学的配方体系、更精准的场景解决方案,实现对皮肤健康需求的深度回应。这一过程或许伴随短期调整的阵痛,但无疑正为行业开辟更具生命力的发展赛道。